三下乡丨人文学院“三下乡”走访义和老支书许登彩:十五年村干部,一生义和情

来源: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 : 2019年07月17日 16:05   点击量:

“思想工作做好了,再苦再穷也会有人跟着干。发动群众要靠干部带头、共产党员带头......”这是义和村老支书许登彩讲述自己多年扶贫工作和干部群众关系的深切感受。

7月15日,在本土村官马松的带领下,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载梦轻舟”社会实践团走访了义和村老支书、老党员许登彩,主动学习传承老支书扎根义和村,服务人民群众的时代精神。现年77岁的义和村老支书许登彩精神气丝毫不减当年,虽然居住在简陋的土坯房,但还是能感受到老支书脸上洋溢的幸福感。在面对三下乡队员采访时能清楚想起在义和村当干部的十五年,对自身工作经历和义和村的发展历史能够侃侃而谈。

团队成员胡雨欣采访许登彩老支书

 

许登彩,义和村老支书,老党员。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先后在义和村担任村会计、村支书。他的大半生,都是在义和村度过。他见证了义和村发展的历史,同时他在村干部任职期间也为义和村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许登彩老支书的讲述,现在的义和村是在土改之后由小塔村与义和村合并而来。合并之前,村里交通设施落后,没有硬化公路及农村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如电线、信号塔、蓄水池。那时候,村干部共十六人,工资每月30多块,基本能维持正常生活。而且那时候的有些干部是脱产干部,义和村基础设施建设也缺少资金,当时全靠村干部动员群众参与建设施工。

虽然那个时候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回忆起当年在村当干部时候的作为,许登彩老支书满是自豪和成就感。他骄傲的说:“任职期间,我在村里发展了猕猴桃、桑蚕等绿色产业,带头修筑水泥路,发展煤矿产业,带领了不少村民脱贫致富。”直到现在,虽然许登彩老支书已经退居二线多年,但谈到许登彩,村里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在村民中享有较大的声誉。

 

许登彩老支书带领团队参观猕猴桃种植园

 

正是在许多像许登彩老支书这样村干部的努力下,目前,义和村基础设施已经相对比较完善,除了少数较为偏僻的山区,乡村道路已基本全部硬化,农村用水用电设施逐渐完善,修筑了可供义和村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用水的蓄水池,近期义和村还将完善电力供应系统,解决村民生活用电不足的问题。

对于义和村现在的发展状况,许登彩老支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虽然义和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但有关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乡村产业发展应该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正如现在村里发展香菇种植业一样,村委会要发挥桥梁作用,在企业和农户间承担起中间沟通者的角色。”许登彩老支书说,“目前义和村产业发展还需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既要让果树丰收,也让农户丰收。”除此之外,义和村人口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当然,不只是义和村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回村就业,要告诉年轻人,农村也有发展潜力。

 

许登彩老支书任职期间种植的猕猴桃果树

 

当前,在村支书黄锐、驻村第一书记林孝松、本土村官马松等带领下,义和村正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大步迈进。2018年,义和村获得了竹园镇综合考核的第一名,这是义和村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许登彩老支书表示,他对义和村目前的发展还是非常满意的。今天义和村的发展依托于国家政策方针的支持,这是以前老义和村所不具备的。此外,新一届领导班子工作认真负责,始终与群众走在一起,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团队与许登彩老支书、本土村官马松合影

 

许登彩老支书具有农村基层老党员、老干部的先进思想,长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十五年村干部,一生义和情。虽然许登彩老支书已经退休,但还时刻关注着义和村的发展。许登彩老支书对义和村的未来充满着信心:“相信义和村在一代又一代村领导班子的努力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文: 颜梁 何智超 胡雨欣

图: 雷欣月


上一条:三下乡丨两天一夜路途漫漫,经管小分队千里下乡 下一条:三下乡丨陪伴作舟,言语为桨——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三下乡”实践团慰问孤寡老人

关闭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重庆交通大学

主办单位 共青团重庆交通大学委员会 | 联系电话:023-62652448 地址:重庆交通大学雅园小区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