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海润扬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再赴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铜锣山矿山公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次走访,实践团聚焦矿山公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深耕的成效,深入景区与村庄,探访就业岗位的稳固延伸、民生政策的深化落地,以及乡村在发展中面临的新挑战,全景展现这片土地在一年间的生长与蜕变。
岗位扎根更稳:从“有活干”到“日子甜”的递进
在矿山公园入口的“便民售卖区”,68岁的石壁村村民周桂英(化名)正将新鲜采摘的番茄、玉米整齐码放。作为村里的特色农产品,石壁村番茄以沙瓤多汁著称,如今借助公园客流成为“畅销品”。“村里给我们统一制作了‘石壁村生态蔬菜’标牌,还免了摊位费,一早上能卖几十斤。”
据石壁村村委会介绍,围绕“就业增收”目标,村集体联合矿山公园运营方推出“岗位优先”机制,景区岗位中,保安、保洁、设施维护等岗位均优先聘用本村村民,其中留守老人、低收入群体占比超60%。“不仅解决了收入问题,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精神状态也更积极了。”村委会负责人表示,从“零散务工”到“稳定增收”,从“空巢守家”到“参与经营”,岗位的扎根让乡村振兴政策在基层落地见效。

扫帚旁的销路:公园人流带火“家门口生意”
清晨的环湖步道上,59岁的环卫工人张建军(化名)正有条不紊地清扫落叶。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壁村人,他对公园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去年志愿团宣传后,游客量同比增长40%,现在周末每天能有两千多人。村里的蔬菜、土鸡蛋根本不愁卖,再也不用骑一个多小时车去镇上赶集了。”
扫帚扬起的尘土里,藏着石壁村的悄然变化:从“跋山涉水找市场”到“守着公园等客来”,从村民碰面聊“去不去镇上”到议论“游客爱买啥菜”。张建军说,这把扫帚扫净的不只是落叶,更扫开了乡村振兴的“民生路”——当公园的人流变成村民的“钱流”,那些曾被距离困住的生计,终于在熟悉的土地上,长出了稳稳的希望。

发展再遇新题:从“活起来”到“立得住”的挑战
“公园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运营公司的持续投入。”矿山公园运营部工作人员李敏(化名)向实践团介绍,去年志愿团宣传后,景区知名度显著提升,游客量同比增长40%,生态修复成效也持续显现:岩壁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5%,湖面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已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但在文旅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园也面临发展瓶颈。“周边景区纷纷升级接待设施,而我们受限于公益属性,暂无法建设民宿、餐饮区等配套设施,游客停留时间普遍不足2小时。”李敏坦言,如何在“文旅内卷”中提升竞争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海润扬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成员表示:“两次走访见证了矿山公园从‘生态转型’到‘民生赋能’的深化过程,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正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深化。”从岗位扎根到收入增长,从生态改善到人才回流期盼,铜锣山矿山公园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的生动缩影——它以实干回应民生需求,以韧性直面发展挑战,更以希望召唤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