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烈日灼灼,为解决铁甲村水泵存在的具体问题,在铁甲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作明的带领下,重庆交通大学大学机电学院机“智”小分队成员一起前往铁甲村水泵房,通过实地勘察,结合学科专业知识,提供智能开关系统设计方案,科技助力铁甲村扶贫。
据了解,铁甲村位于长江南岸,海拔300~1200米,呈立体地形,铁甲村储水困难,供水极其不便。目前铁甲村有两处水源地都通过75千瓦电机电动水泵抽水,各在东西两边分别离村镇3公里远,需靠人工开电和关电,另外当蓄水池没水时空抽也容易损坏电机和水泵,因此设计抽水泵房自动开关控制装置对铁甲村供水系统意义重大。
305米一飞冲天,3000米送水入户
山路蜿蜒起伏,狭窄陡峭,去往泵房十分不便。
 |
小队成员在路途上互相帮助 |
“去年春节前后,这条输水管道才铺设好,铁甲村的村民才用上自来水,这座小山305米高,管道沿山铺设可谓‘一飞冲天’,该管道长达3公里,管道铺设过程十分艰难。”陈书记向队员介绍道。
到达泵房后,书记和水泵开关负责人向队员们演示了如何操控该系统并与队员讨论该系统的设计原理和运行过程,同时他指出了系统中存在的泵房距离村庄太遥远不能远程控制很不方便、当蓄水量不足时水泵无法正常工作等问题。陈书记谈道,“希望大家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远程摄像监控加上时间自动控制开关,以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避免村民天天骑摩托来回跑,费时费人工,而且不安全。”
 |
陈书记为实践队员介绍泵房情况 |
望着沿山铺设的管道,陈书记讲道,“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在架设管道时,全程都需要亲自考察,根据管道确定墩子的位置。”通过对泵房的实地考察,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在偏远山区供水难度之大,“因为正好所学的是电气专业,希望自己能钻研学科知识,真正地学以致用,设计智能开关系统,给贫困山区的村民带去帮助。”队员郑勋健感慨到。
 |
陈书记与小队成员一起跳海草舞 |
一曲海草舞,道尽乐与苦
泵房实地考察完毕时已经下午五点多,依旧是烈日当头,虽然身体疲惫,成员们热情不减,陈书记带领小队成员登上了海拔920米的蓄水池,在蓄水池平台上,向着蓝天白云跳起海草舞!
图:马中力
文:颜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