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丨走访脱贫“标杆”许登魁:辛勤走出脱贫路,奋斗实现好日子

来源:人文学院   发布时间 : 2019年07月21日 12:58   点击量:

“现在政策好了噻,我们就加把劲儿,勤劳致富哟···”7月16日,在重庆市奉节县竹园镇义和村,56岁的许登魁热情地向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三下乡“载梦轻舟”实践团的同学们讲着自己实现脱贫的过往。

 

团队成员胡雨欣与许登魁采访交谈

 

仲夏时节,虽是阴天,但气候也是闷热。许登魁早早地出了门,守在他的蔬菜摊前,向来往的路人售卖他自家种植的瓜果蔬菜。他说:“虽然条件艰苦,日子艰辛,但是自己奋斗脱贫的脚步不能停。”

“前几年,生活确实比较苦,家里一穷二白,我身体不好,老婆也有残疾,还有个二女儿在读书,日子确实很难熬。”说起曾经的困境,许登魁眼里依旧有些伤感。

这几年,得益于国家扶贫助农的方针政法策,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在各级扶贫政策帮扶下,许登魁被评为村上的建卡贫困户。得到了贫困补助,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他却从没放下自己努力奋斗脱贫的步伐。主动学习制作、售卖醪糟,还种植瓜果蔬菜增加收入。

 

许登魁(右二)在街道上售卖瓜果蔬菜

 

在许登魁自己的努力拼搏下,生活逐渐好转,还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大女儿已大学毕业,在武汉读大学时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外嫁到了湖北。二女儿高中就读奉节最好的中学,高考后考上了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现在刚读完大一。二女儿平日里勤工俭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寒暑假都在做兼职,上了大学之后,她还没回一次家。“子女出门在外,哪能不牵挂。想女儿的时候,就打个视频电话。”这是许登魁与女儿们能“见面”的唯一方式。

 

许洪月(右二)上大学期间做志愿服务教孩子们学习

 

通过许登魁提供的联系方式,队员们联系到了二女儿许洪月。许洪月对父母充满着无尽的感激与敬佩之情。谈及爸爸在许洪月心中的形象,许洪月说:“小时候觉得爸爸很魁梧、很高大,长大后发现爸爸老了,没有以前高大魁梧了。为了家庭,爸爸付出了很多。以前爸爸当搬运工的时候很苦、很累,但从来不会在外面吃饭,不管多晚都一定会回到家里吃饭。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爸爸接连做了两次手术,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妈妈身体一直不好。我也不想他们这么累,我做兼职就是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上学期我一直都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

如今大女儿已经独立,二女儿通过兼职减轻家里负担,许登魁夫妻俩身体状况也逐渐好转,在镇上建起了新楼房,卖醪糟一个月也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在许登魁的自强拼搏下,许登魁实现了脱贫梦。

“政府扶持是一部分,关键是还是要自己肯干,好日子要自己奋斗出来嘛。”当问及脱贫秘诀时,许登魁深有感触地说。

2019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奉节县达到“摘帽”标准。在新的一年里,脱贫攻坚的“奉节样本”,开启了新篇章。奉节县是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义和村则是奉节县竹园镇脱贫攻坚工作的缩影。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类似许登魁这样努力奋斗、辛勤劳作的脱贫“标杆”,使得义和村脱贫致富由梦想变为现实。据团队调查了解,义和村现有建卡贫困户101户367人,已脱贫88户332人,2019年拟脱贫8户20人。近年来,义和村抓住脱贫攻坚契机,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鼓励村民开拓致富新思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义和村扶贫攻坚信息公开栏

 

农民脱贫致富,离不开村干部的引领,少不了国家政策的帮扶。但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更多还是需要自己去努力,去打拼。肯学、肯想、肯干,不妥协、不动摇、不好高骛远,这就是许登魁作为一位普通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及可贵精神。团队之所以要走访许登魁,正是要弘扬乡村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青年大学生,学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永不会过时。

 

文:胡雨欣  雷欣月

图:雷欣月  颜梁


上一条:三下乡|绘为童心扇,迢迢似明月:院坝课堂绘团扇,青山绿水寄乡情 下一条:三下乡丨院坝课堂有歌声,文化扶贫有巧路

关闭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重庆交通大学

主办单位 共青团重庆交通大学委员会 | 联系电话:023-62652448 地址:重庆交通大学雅园小区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