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重庆交通大学自诞生以来,便与祖国的交通事业紧密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稳步前行。今天,交小团很荣幸能为您翻开这所学府的历史篇章,带您一同感受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辉煌瞬间。
1951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为修建川藏公路、建设大西南,邓小平主持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创办了西南交通专科学校,这便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彼时,11万筑路军民投身于川藏公路的修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血肉之躯为笔,以汗水热血为墨,硬生生在悬崖峭壁间铸就了一条 “天路”。这条公路不仅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交通动脉,更成为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坚实纽带。
风雨兼程,铸就发展里程碑
建校初期,学校办学条件艰苦,师生凭顽强毅力与交通热忱稳步前行。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历经多次校名调整,从西南交通专科学校逐步演变为西南交通学校、重庆公路学校等,每次更名都见证着不同阶段的探索成长。
20 世纪 60 年代,整合办学资源后组建重庆交通学院,开启本科教育历程。发展中曾遇波折,后并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于70 年代末恢复建制。
恢复后学校快速发展:80 年代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合科研机构后实力显著提升;2000 年调整为省部共建高校,迎来新机遇;2006 年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跨越,为深耕交通领域奠定基础。
科研创新,助力交通现代化
重庆交通大学坚持科研创新,聚焦国家和区域行业重大需求,成果丰硕。拥有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3 个国家级、40 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水陆空齐备的创新集群。
在山区桥梁及隧道领域,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试验平台支撑大跨拱桥、特长隧道建设,成果应用于多座世界同类型最大跨径桥梁;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长江、珠江流域 70% 以上航道试验,属世界内河研究第一梯队,攻克三峡通航及船闸建设等技术难关;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全环境路面加速加载系统国内领先,为路面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此外,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获重大突破,已在多地示范并获多项专利,为沙漠治理开辟新路径。

在重庆交通大学的校史长卷中,桥梁建设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72道拐”蜿蜒盘旋于陡峭山体之上,其设计之精巧、施工之艰难令人惊叹;怒江大桥横跨汹涌怒江,气势恢宏,彰显着高超的建筑技艺。这些工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无数建设者梦想与汗水的结晶,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他们对交通事业的无限热忱和执着追求。


重庆交通大学始终秉承“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中,交大人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交通大学将继续传承和发扬 “两路” 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交通人才。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交大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交小团诚邀您一同走进重庆交通大学,见证这所学府的辉煌历程,感受流淌在交大人血脉中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