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大学生群体因社会经验不足、防骗意识薄弱,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一、暑期诈骗高发,学生群体频“中招”
据公安部反诈中心统计,2024年6月以来,涉及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环比上升15%,其中兼职刷单、网络购物退款、冒充熟人借钱三类骗局占比超60%。

典型案例1
刷单返利成“吸金黑洞”
6月20日,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某在社交平台看到“日赚300元”的刷单广告,按要求下载APP完成前3单任务后,对方以“系统卡单”为由要求其连续转账1.2万元“解冻账户”。张某转账后被拉黑,随即报警。
警方分析:刷单诈骗通过“小额返现”降低受害者警惕性,最终诱导其大额投入。此类行为已涉嫌违法,学生切勿因“贪小利”陷入圈套。
典型案例2
假客服设“退款陷阱”
7月5日,学生李某接到自称“电商客服”的电话,称其购买的化妆品存在质量问题需退款。李某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后,银行卡内的5000元被转走。经查,该二维码实为钓鱼链接。
反诈提醒:正规退款均通过原支付渠道原路返回,无需提供验证码或点击外部链接。

二、防骗四招:识破套路,守护财产安全
针对暑期高发骗局,警方与相关专家总结出以下防范要点:
核实信息,破除“高薪”迷雾
警惕“低门槛、高回报”兼职,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资质。
严守个人信息,拒绝“扫码诱惑”
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非官方APP。
多重验证,识破“熟人”伪装
遇到亲友借钱请求时,通过电话、视频通话或线下见面核实身份。
及时止损,保留证据维权
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或全国反诈专线96110,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关键证据。
结语:安全不放假,警惕常在线

暑假是成长与放松的黄金期,更是安全防范的关键期。广大大学生需牢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原则,主动学习反诈知识,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愿每位学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假期,收获知识与快乐!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